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重午节、夏节等,是我国传统佳节之一。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顾名思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初午。”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这里的“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坊间流传下来的说法甚多,有的说是纪念介子推、有的说是屈原,有的说是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是纪念孝女曹娥;还有恶月恶日、 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可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流传最广、人人皆知、耳熟能详、被人普遍接受的,大概是为了纪念屈原吧。
据史料记载,《史记》和《楚辞》中对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死因的记录是他被楚顷襄王流放到“江滨”,“三年不得复见”,“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因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实际上,端午节,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可见,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也就是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同时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只是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才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流传下来习俗很多,主要有赛龙舟、食棕子、佩香囊、挂香袋、栓五色丝线、悬艾和菖蒲、点雄黄酒、挂钟馗像、避五毒、拜神祭祖等。其中象划龙船、吃粽子、栓五色丝线与悼念屈原有关,佩香囊、挂香袋、悬艾和菖蒲,点雄黄酒、挂钟馗像、避五毒、拜神祭祖与辟恶除害、灭虫防病有关,从古沿袭至今。
赛龙舟也叫划龙船,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嘶犯险取K钦瓤趾螅分�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丝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带五彩丝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禳毒气。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避疫除腐,杀菌防病。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相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下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避五毒也是端午习俗。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蛇虫繁殖,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均含驱除之意。
拜神祭祖也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