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陵教育发布】
“泰老师”心灵驿站
从“心”出发 护航成长
“我天生学不好数学”
“努力也赶不上别人”
……
当孩子习惯性给自己下“否定定义”
这就是学业自我设限在作祟
它像隐形牢笼
困住潜力,阻碍成长
如何帮孩子突破?
5个实用方法,助力重拾信心
本期嘉宾
沈思佳,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心理老师。擅长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学生的学习倦怠与自我认同困境,精准定位思维“卡点”,重塑积极信念。擅长人类图唤醒、赋能,过往辅导案例众多,成功助力大批学生突破心理瓶颈,立志为校园心理健康持续注入专业力量。
拆解“自我否定”揪出深层恐惧
孩子的自我设限
往往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家长可以用“情绪地图法”引导
▽
画一张“担忧清单”
让孩子写下所有对学习的负面想法(如“考试考砸会被批评”);
追问“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引导孩子理性分析,发现很多担忧只是“想象中的灾难”;
替换消极语言
把“我肯定不行”改成“我试试这个方法,万一有进步呢?”
制定“踮脚目标”积累小成功
自我设限的孩子
常因目标过高受挫
不妨将大目标拆解为
“跳一跳就能达成”的小任务
▽
数学薄弱
从每天做对1道基础题开始,逐步增加难度;
作文困难
先坚持每天写50字日记,再扩展到完整段落。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记录下来,用“成就墙”可视化进步,用小成功激活内在动力。
重建归因方式告别“宿命论”
总认为“学不好是因为笨”的孩子
容易陷入绝望
家长需引导TA改变归因模式
把“能力不足”转向“方法问题”
▽
错误归因
“我就是学不会英语” → 正确归因:“我需要找到更适合的单词记忆法”;
强调努力的价值
用名人故事或身边案例告诉孩子:天赋决定起点,努力决定上限。
创造“安全试错区”接纳不完美
过度追求完美会加重自我设限
家长要传递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
▽
减少批评
考试失误时,先问“你从这次考试中学到了什么?”;
鼓励冒险
允许孩子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即使失败也给予肯定:“敢于尝试就是进步!”
借力榜样与社群打破认知边界
帮孩子寻找“成长型伙伴”或榜样
拓宽视野
▽
阅读人物传记
如《刻意练习》《终身成长》,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提升;
组建学习小组
和同学互相监督,用他人的积极态度感染孩子,打破“我不行”的固有认知。
自我设限不是终点
而是成长的起点
用科学方法
陪伴孩子拆解恐惧、重建信心
每个孩子都能突破“心理天花板”
如果实践中遇到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加入我们
“泰老师”陪伴您一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加入我们
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
我们请“泰老师”为您解答
快来加入我们
一起拥抱轻松、自信的学习生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