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初心如磐。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时间真实记录着奋斗者的足迹。在绵阳这座充满活力与温度的城市,工运事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书写着工人阶级的奋斗华章。
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绵阳工会系统以百年积淀为根脉,以创新发展为动能,用同心与职工同行、以实干与时代共进的姿态,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绵阳工运事业发展新篇章,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绵阳图景。
01党建引航 匠心筑梦
工会工作讲起来有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是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翻开百年工运史,中国工会始终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
工会所引,职工所向。市总工会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认真履行党赋予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拓展阵地、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团结引导全市广大职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春涛表示,党交给工会的政治任务,就是通过工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工会组织必须把这个政治责任担起来。
↑绵阳市劳模工匠宣讲分团宣讲会
过去一年,“机床魔法师”游洪建、“金牌讲解员”李婷等新时代劳模工匠的故事,从幕后走上台前、从工厂车间进一步深入校园讲堂,“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声音响彻绵阳。
榜样故事,“声”入人心。市总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依托各类媒体发布劳模工匠先进事迹38期;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匠心筑梦大讲堂”“玫瑰书香”等活动155场次,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员线下开展主题宣讲22场,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职工群众身边,让劳动一线成为职工“思政课堂”,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浸润职工心灵。
02创新创造 担当有为
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直面主战场,坚持把技能竞赛作为产业工人发挥作用、提升素质、建功立业的重要舞台,是市总工会的工作常态。
拉开2024年时光轴,市总工会围绕全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广泛开展“勇当主力军建功科技城”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带动职工参与技能比赛、比武练兵超40万人次。
↑首届全国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绵举行
更多技能大师“活跃”在一线。在长虹的生产车间内,一间以“全国劳动模范”张祥辉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大家攻克了多项技术难点,让一大批年轻的技能人才迅速成长,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累计培训一线技术工人7000余人次,累计培育技师及高级技师130余名,推动5家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张祥辉表示,“以我的名字命名,这不简单是一份荣誉,而是我必须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在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征途上,市总工会的探索和实践从未停止——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走出车间。大力推进职工“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成立市总工会女职工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全市累计建成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55个、工作室联盟3个,2024年助力实施技术革新项目1200余项、发明创造项目376项。
激发职工劳动热情、创造潜能。扎实推进产改工作,制定2024年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工作举措清单,深化产改“千企行动”;依托产教融合基地、校外实训基地,采取“点单式”“订单式”方式助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2.9万人。
↑全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营工作现场交流会在绵召开
03暖心聚力 携手同行
光阴荏苒,传承不变。百年来,工会始终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始终是职工“娘家人”。市总工会一直用同心与职工同行,当好广大职工的“娘家人”。
关心关爱基层一线劳动者,就要着力为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要高度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城市困难职工等群体,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筹措862.1万元帮扶资金,对543名梯度建档困难职工,479名省级困难职工提供生活、助学、医疗救助;
◎实施“求学圆梦”行动,助力655名职工学历和能力提升,资助464名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就学;
◎创新推进工会驿站“15分钟服务圈”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工会驿站710个,其中新建改建延伸服务到8小时外工会驿站159个、24小时智能化驿站51个;
◎为解决职工“带娃”忧愁,绵阳市各级工会“各有妙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开办工会职工子女托管班124个,托管关爱职工子女6369人。
↑城区工区街道华丰社区暖心驿站志愿服务
维权撑起职工权益“维护伞”。绵阳通过加强“工会+N”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平台实体建设,建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5140个。同时,开展“12351+”专项行动,将“12351热线”接到职工反映劳动法律问题线索视为预警信息,经调查核实后,要求相关工会迅速启动劳动法律监督程序,确保职工反映问题得到有效响应。
(涪江观察记者 郭若雪/文 视觉绵阳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