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做到,山东又给河南“打钱”了!
7月10日,山东再次向河南拨付6207万元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四年累计达2.5亿元。
在这场“鲁豫有约”的“对赌”中,流入山东的黄河水水质稳定向好,山东以言出必行的担当“愿赌服输”。
当“上游护水、下游掏钱”从纸面协议变成真金白银的实践,这场鲁豫之间的“赌局”,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资金往来。它“赌”出了区域协同治理的新逻辑,“赌”出了生态保护的硬约束,更“赌”出了山东“诺不轻许、许则必践”的厚重担当。
这2.5亿,是山东用诚信讲授的一堂“契约课”。在跨省域治理中,“协议易签、履约难守”一度是普遍困境。有的地方遇事先算“经济账”,把生态承诺当“弹性条款”;有的面对补偿义务,或找借口拖延,或打折扣执行。而山东连续四年履约,既让“契约精神”在时光淬炼中愈发厚重,更让齐鲁大地的诚信底色在持续的践行中愈发闪亮。
这笔钱的分量,远不止数字本身,背后是山东对契约精神的躬身践行。生态补偿不是讨价还价的生意,而是政府对政府的庄严承诺。山东历史上的“孔府旧藏契约”,从明清延续至今的数千份文书,记录的正是齐鲁大地“言出如山、落笔为据”的文化基因。如今,这份基因在黄河岸边续写新篇,这种担当让“政府公信力”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了可触可感的实在行动。
这场“对赌”,赌的是生态保护从“软任务”变“硬约束”。有人质疑,用“对赌”形容生态保护,是否太功利?恰恰相反,这种机制的精妙之处,正在于以利益杠杆为支点,撬动起深层的生态自觉,让保护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动态平衡中彰显。
过去,黄河流域常面临“上游保护吃亏、下游受益无责”的困局,而鲁豫“对赌”打破了这种僵局。以黄河入鲁断面水质为标尺,达标则山东补偿河南,不达标则河南赔偿山东。这就把“保护责任”量化成了“可操作、可追溯、可奖惩”的硬指标,让市场规则与行政手段的化学反应,催生出“保护者不吃亏,受益者须付费”的新生态,也让抽象的责任转化为具象的行动标尺。河南为守好“上水口”,推进金堤河等重点河流水质综合治理;山东为护好“下水口”,与河南共建23个水质监测站,数据实时共享、异议即时仲裁。
这种“对赌”不是对抗,而是“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就像黄河水脉把鲁豫连在一起,生态补偿机制让一河相牵的两省从“邻居”变成“战友”:河南的治污成效,通过水质数据转化为发展红利;山东的补偿资金,反哺河南的生态保护能力。其证明流域治理不能靠“等靠要”,而要靠“机制活”;让保护者不吃亏,让受益者有担当,才能形成“上游愿保护、下游肯投入”的良性循环。
这不是结束,而是中国流域治理的“破冰样本”。
同饮黄河水,共建大生态。
鲁豫“对赌”的意义,早已溢出两省边界,为长江、珠江等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让“全国一盘棋”的生态理念有了落地载体。
过去,长江、珠江等流域的生态补偿试点,常卡在标准难统一、责任难厘清的环节。而鲁豫协议中,既有横向补偿“压实责任”,助力上下游协同治理逐步落地;也有纵向补偿“传导压力”,推动流域水质持续改善。这一双重机制,为全国其他流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更深远的是,“对赌”重构了区域协同的逻辑。当山东的补偿款流入河南,带动的是沿黄百姓的获得感。濮阳段的渔民转产搞起生态养殖,菏泽的农民种上了护岸林,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生态保护”从政府任务变成了群众自觉。生态补偿款项最终变成两岸的好风景、群众的好日子,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黄河九曲,奔流入海。
鲁豫之间的2.5亿元,映照出中国生态治理的大格局。山东用四次履约昭示:诚信不是口号,而是政府最厚重的“信用名片”;鲁豫以四年实践印证:流域治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各担其责、互利共赢的必答题。
当更多流域效仿这种“对赌”机制,当更多地方像山东一样“诺出必行”,母亲河的每一朵浪花,沿岸的每一寸土地,都会为担当作为喝彩,因协同共享而更绿。
文/靖晓红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