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智时代到来,财经红利消退,金融学如何从行业“香”走向学科“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8:24:00    

金融学科转型,箭在弦上。

俗称的“两财一贸”,即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所高校,过去五年的录取排位持续走低。以广东省为例,5年前上海财经大学物理类录取最低位次是2525名,中央财经大学物理类录取的最低位次是5127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物理类录取的最低位次为5474名。而到2024年,三校物理类录取的最低位次均降到10000名开外。

不仅招生端倍感压力,学科发展同样敲响警钟。2024年底,在一场财经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大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坦率谈到,理工时代的到来、财经红利的消退,使财经高校面临着全面转型的压力。

金融学科是上海财大历史最悠久的优势学科之一,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多次获评教育部A类学科,不论就业率还是毕业生平均薪资都是同类学院中的佼佼者。即便如此,随着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这所学院也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课程、改教学方法、改评价体系,一切措施都指向同一目标:培养更多引领行业发展的前1%创新人才。

简单的双学位项目,满足不了企业用人需求

“数智时代,财经呈现出新逻辑、新范式、新规律,财经知识创新的路径也正朝着场景驱动转变。”刘元春认为,财经高校的改革要建立在理解现代数智技术底层逻辑,通晓数字技术、数字社会、数字金融运转新体系的基础上展开。

从去年开始,上海财经大学接连发布推进数智财经行动方案等系列改革举措。在学校的这一轮改革中,金融学院举足轻重。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增泉介绍,学校正全面强化数学学科底座建设,以数字学科赋能经管学科,推出5个“数字+”交叉学士学位项目,新增的方向中就包括人工智能金融、大数据金融等。

具体到金融学院,技术与金融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改革的大方向。学院在金融学专业下增设的“数字与智能金融”新方向,将在今年高考首次招生;此外,学院还新设了“数智金融”微专业,联合多个学院成立“数字金融交叉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金融学院副院长曹啸坦言,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兴起,的确“分流”了传统金融专业的高分考生,带来了直接竞争压力。其次,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人才需求量正在减少,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量明显提升。

作为应对之举,上海财大早些年已推出“金融学+统计学”“法学+金融学”等双学士学位项目,但从企业端的反馈来看,还远远不够。

“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需要商科叠加理工科的双螺旋结构人才。”曹啸说,从去年底开始,金融学院将一部分重心放在了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合作中。比如,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纳入了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系列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将由本院教师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老师共同设计、共同讲授。两个学院计划联合开设包括大语言模型、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与量化分析等在内的智能金融系列跨学科课程。

校企深度牵手,推“三师制”育拔尖金融人才

这些年,随着访企拓岗的不断深入,金融学院的教授们感受到一个明显的“剪刀差”: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周期性调整,让更多人对行业“祛魅”,直接导致招生降温;另一方面,随着ESG金融、金融科技、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新兴领域火热,顶尖人才高薪难求。

“金融强国建设,迫切需要拔尖、卓越的创新型金融人才。”曹啸感慨,传统“师徒式”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人才培养必须要从传统“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

这两年,金融学院与企业深度牵手,对照企业用人需求,率先推出“三师制”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即院内学生同时受校内导师、校外行业导师与职业发展导师指导。

其中,校内导师专注于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协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业界导师均由资深从业者担任,将为学生解读行业运行机制、前沿技术应用以及市场趋势;职业发展导师多为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或企业高管,更多是从雇主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路线。目前,已有近300名业界资深人士深度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学院与将近300家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的合同,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工作。

不仅如此,金融学院还与交易所、国际咨询公司、金融科技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共同开展风险管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课题研究。

走出低谷,金融学亟需重塑信心

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议论陆续出现。“过度发展AI是否在削弱金融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懂AI,会对相关产品估值即可,为何非要学生会编程?”还有教师直言,“金融+”双学位设置的初衷虽好,但学生普遍反映压力太大,并没有真正达到1+1>2的效果……

“改革不会因议论而停止,但的确会有教师因此动摇。”曹啸直言,推行改革中遇到了许多难题,譬如师资短板、课程架构困境、实践机会不够多等。但对师生而言,走出学科低谷,眼下最难的还是重塑信心。

确实,在业内,唱衰金融的声音有之。一种声音认为,相比于硬核的科技创新,金融业似乎没有价值可言,是“可有可无的交易成本”,甚至有一些金融从业人员还产生了职业羞耻心。

曹啸直言,这种观点亟需纠偏,因为它剥离了金融学与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前,上海正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创中心,这一切,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人才队伍支撑。金融学对服务实体经济起到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到产业之前,依赖着大量的金融活动。一家科创企业,需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直至上市。其间,金融服务是“看不见的手”。

“如果说以前是行业‘香’吸引了高分考生,那么往后,金融学的走热应当是因为学科‘硬’,能培养行业急缺的顶尖人才。”在曹啸看来,紧跟行业变化,时刻关注技术创新、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人才,这样的金融学,永不过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