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槐树下的红色记忆——探访涉县西戌镇沙河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4:51:00    

进入7月,涉县西戌镇沙河村南头巷深处的那株九百多岁的古槐开了花。虬枝苍劲,即便树身早已中空,却依然倔强地向上盘曲生长,撑开如盖的浓荫,为世代村民遮蔽骄阳。

沙河村南头巷古槐开花。

7月18日,记者跟随着讲解员申慧君脚步,行至树下。我们放慢脚步,申慧君凝望着古树,声音低沉地讲述:“当年,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的马儿,就曾拴在这棵老槐树上。它默默地伫立在这里,更见证了村里红色历史的变迁。”

位于涉县西戌镇沙河村的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沿着申慧君引领的方向,脚下一条名为“电台路”的小径曲折向上延伸,直通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门楣上“新华通讯社旧址(涉县)”的字迹,清晰有力。推开大门,眼前是一个整洁的小院,不大,但窑洞一字排开。院子中间,伫立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位英语女播音员魏琳同志的雕像。雕像的身后,窑洞里边,就是当年的播音机房。

申慧君说,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同时驻扎此村,面向全国广播,孟启予、钱家楣、齐越、李敦白、魏琳等一大批广播工作者在此生活,这里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成长和转折地。

1947年3月29日,当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因战火硝烟被迫转移,正是这太行深处的声音,稳稳接过了延安台的使命,让党中央的声音穿越炮火硝烟,未曾中断分秒。

1947年4月1日,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涉县西戌村成立新华临时总社。与此同时,肩负着中央党报、通讯社、广播电台三种职能的新华通讯社渡过黄河后,向涉县西戌镇转移。当年6月底到达,在这山沟沟里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1947年9月11日,新华社又通过陕北台在这里开辟了英语广播,让毛主席、党中央的声音不仅响彻太行山的上空,响彻古老中国大江南北的上空,也响彻全世界的上空!

尤其1948年,那划时代的“五一口号”正是从这里响彻寰宇,瞬间点燃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全国人民的热血与回应,为新中国的诞生铸就了最初的基石。

1948年5月23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随新华通讯社一起到达西柏坡,重新回到党中央的身边。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继续在沙河村战斗,1949年9月迁入山西太原,成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而一部分人员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等地。

说起这些红色历史,就不得不提申慧君的爷爷申奇。那会儿他才十三岁,却已是村里的小民兵了。爷爷常跟她讲,当年电台就藏在村里的窑洞里,敌人总想来破坏,他们这些小民兵的任务就是站岗放哨,保护电台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在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申慧君指着爷爷申奇当年的照片。

有一次,得到消息说敌人可能要来偷袭,申奇和其他几个小民兵主动要求承担最外围的警戒任务。那天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山里的风呼呼地刮着,特别冷。爷爷他们蜷缩在石头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山下的动静,丝毫不敢懈怠。就那样熬了一整夜,直到确认敌人没有来,他们才松了口气,冻得浑身发抖。

“爷爷常说,那时虽然年纪小,但大家都深知电台的分量——那是将党中央声音传向四方的生命线,说什么也得保护好!”少年申奇和伙伴们挥汗挖掘窑洞、彻夜守护电台的故事,深深烙在了申慧君的记忆里,成了她最爱听的故事。

一边是守着老一辈的革命记忆,一边是传播家乡红色文化的重任。2017年,当镇里招募红色历史义务讲解员时,申慧君接过接力棒,成为全村唯一的义务讲解员。在日后的工作中,她也看到这个深藏在太行山坳里的小村庄,正被一波波涌来的关注悄然改变。

201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建台七十周年之际组织千余名中外来宾踏上红色电波寻根之旅,走进寂静的村落。一时间,原本静谧的村庄骤然汇入来自世界的声响,红色新闻文化也随之传遍全球各个角落。

记者与申慧君走在村子里,这里的一砖一瓦,她都十分熟悉。“记者您看。”申慧君抬手朝巷口指去,“过去坑洼的土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现在全换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路边还砌了青石板镶边的花池。”她脚步不停,引着记者拐进一条窄巷,“您再瞧这些老屋,屋顶换了新瓦,墙面粉刷得白净,修旧如旧,既保留着老味道,住着又舒坦。”

此时,巷子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围着崭新的健身器材追逐打闹,不远处的便民服务中心门口,几位老人坐在石凳上晒太阳、拉家常,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红色故事。

“村里还修了文化广场,晚上大家伙儿就去那儿跳广场舞,路灯亮堂堂的,比以前热闹多了。”申慧君望着眼前的景象,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2024年,中组部将西戌镇沙河村命名为“红色美丽村庄”,从此,探访者源源不断。申慧君的讲解日程也日益紧密。正如她所说:“村中美了,人气旺了,沉睡的红色历史正苏醒为滋养当下的沃土。”

下一步,涉县西戌镇将充分利用新华通讯社、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太行文联等资源打造全国红色新闻小镇,让这份珍贵的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夕阳的余晖为古槐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枝头新绽的槐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申慧君驻足树下,仰望着这片历经九百多年风雨依然生机盎然的浓荫。它静默地矗立在巷口,一如往昔,守望着村庄的变迁,也守望着那永不褪色的信仰与精神,在年复一年的花开叶落中,把那段烽火连天、电波激荡的红色记忆,深深地根植于这片土地和人们的心间。

本报记者赵鸿粼 文/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