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师节。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有一群同时肩负临床诊疗与医学教学工作的医者。他们既是守护生命健康的医生,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作为医院骨干,他们日常承担繁重的诊疗任务,同时负责厦门医学院的教学工作——指导实习生与见习生,并承担理论授课。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通过系列专访,走近这群“医生教师”的工作日常,倾听他们跨越医疗与教育的双重实践,记录一线医务工作者如何以使命浇灌医学人才的成长。
儿科 戚靖 医学教育是双向成长
“带教过程让我的知识更加全面、更系统,也看到新一代医者的潜力。”
儿科之乐:在“无声”中读懂童心
儿科工作充满独特挑战。“小朋友不会表达不适,只会哭闹,家长又常因焦虑而过度描述,”戚医生笑道,“但这正是乐趣所在。”她将儿科比作一门沟通艺术——需结合儿童的非语言表现(如表情、状态)与家长叙述,在“想象”与“现实”间寻找真相。例如,孩子可能忽略肚子痛,却担心耳朵上的小包影响“可爱脸颊”。戚医生强调,这种双重沟通能力是儿科医生的必修课,也让她更珍视与每个家庭的互动。“看到孩子康复后的笑容,所有疲惫都化为动力。儿科虽累,却充满‘小爱’的温暖。”
双向成长:点燃学生心中的儿科火种
作为教学者,戚医生在医院带教实习生时,注重传递儿科的特殊性。“临床儿科医生稀缺,社会配比严重不足,”她坦言,“教学是弥补缺口的关键。”她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发现兴趣:“有些同学接触患儿后,被他们的纯真感染,选择投身儿科——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守护未来的使命。”在厦门医学院的课堂上,她将临床案例融入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儿科特点,如多监护人协作、病史采集技巧。戚医生认为,教育是双向成长:“带教过程让我的知识更加全面、更系统,也看到新一代医者的潜力。”
科室担当:从“儿童友好”到健康中国
戚医生所在的儿科团队,正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科室近年获评“儿童友好医院”,并在福建中医药大学2024年临床教学工作中斩获“先进带教科室”等优秀奖项。更让她自豪的是支援行动:“我们外派医生深入妇幼保健院、社区机构,将优质医疗下沉——这是健康中国目标的缩影。”她期待更多人加入:“医教结合,方能培育仁心仁术的接班人。”
致后来者:扎实根基与高效的时间管理
对医学生和准医生,戚医生送出肺腑之言。
其一,夯实基础:“医学是严谨的科学,解剖、药理等知识必须扎牢。”
其二,掌握沟通与共情:“儿科医生需多一双‘触角’——学习心理学技能,换位思考家长焦虑,比如‘孩子需哪些处置?如何缓解家属情绪?’”
其三,高效管理时间:“医护教学三重角色下,我似乎成了充分管理时间的‘管理大师’。”她笑称,合理规划工作,如利用碎片时间备课、高效处置急诊,是管理时间的秘诀。“价值往往是从更多挑战困难的经验中提炼精髓。”
【结语】
他们在临床与讲台之间从容转身,他们的故事,是众多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生们的真实写照——以医术守护生命,以教学点亮未来。
我们致敬这群默默耕耘的医学教育者,感谢他们以仁心仁术,推动医者精神的接续与传承,薪火相传。
谨以此文,祝他们教师节快乐!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