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沈 凤、喻 雪)7月4日,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健康青年志愿服务队与青马工程骨干实践队20余名师生,怀揣着对生态的热爱与对乡村发展的关切,先后走进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留车镇,开启了一场融合生态调研、民俗体验与环保行动的暑期“三下乡”之行。青年学子以实地走访感知乡村脉搏,用实践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在山水之间书写青春的绿色华章。
“过去矿区污水横流,如今靠生态修复守住了‘金山银山’。”上甲村驻村书记何光荣带领队员们穿行于青山环抱的生态步道,讲述着稀土矿区那段从“生态之殇”到“生态绿洲”的华丽蝶变历程。曾经,这里因稀土开采,生态环境遭受重创,矿区污水肆意横流,土地千疮百孔,周边河流也被严重污染,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当地政府和村民坚定地走上了生态修复之路。通过土壤改良,为受损土地注入生机,让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开展河道清淤,清理出大量沉积的污染物,使河流恢复清澈;实施植被复绿,在矿区种下希望的树苗,如今已绿树成荫。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废弃矿区成功蜕变为“全国首批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更盘活了生态旅游产业。曾经的“生态伤疤”如今成为乡村发展的“绿色引擎”,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4级护理6班付佳佳望着梯田叠翠、溪流潺潺的美景,不禁感慨。实践队员沿治理成果展板深入调研,在满目绿意中领悟“两山”理论的实践伟力,见证生态修复为乡村注入的发展动能。
午间时分,队员们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共同制作当地非遗美食灰水粄。灰水粄的制作过程充满了生态智慧,从原料的选择到制作工艺,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村民张阿姨边示范边讲解:“制作灰水粄,首先要研磨草木灰,这草木灰可是关键,它是用纯天然的植物烧制而成的,过滤后的碱水能让米浆变得更加爽滑。”队员们认真地听着,纷纷动手尝试研磨草木灰、过滤碱水。接着是搅拌米浆,大家齐心协力,将米浆搅拌得均匀细腻。最后,将米浆倒入大锅中,先用大火加温至沸后改用小火,待其七分熟、不见水后,铲至簸箕里,趁热做成各种形状,油炸成型。
在等待灰水粄出锅的过程中,张阿姨继续介绍道:“这道美食不仅是舌尖美味,更是祖辈传下的生存智慧。在过去,物资匮乏,人们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发明了灰水粄这种美食,既美味又健康,还能长期保存。”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灰水粄出锅了,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那独特的口感和清香的味道让大家赞不绝口。
离开上甲村,实践队伍马不停蹄地赶往留车镇东江源头,开展“河小青”专项志愿活动。东江的河流蜿蜒穿过小镇,滋养着一方土地和人民。然而,随着生活垃圾的增多和部分居民环保意识的淡薄,河流也面临着一定的污染压力。
到达留车镇东江源头后,队员们迅速分成小组,沿着河岸线展开垃圾清理行动。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喊累。队员们不仅为留车镇的河流清理了垃圾,更将环保理念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河流保护的良好氛围。
此次从寻乌县上甲村到留车镇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之行,让青年队员们在生态调研中见证了乡村的绿色蜕变,在民俗体验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环保行动中践行了青春的责任担当。他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和感悟,继续在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青春在绿水青山间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