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聂灿/文 韩墨/图
广彩和石湾陶塑交相辉映,萧山花边、苏绣、粤绣、杭绣、台绣精品荟萃,来自天南地北的非遗传人现场展绝活……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展厅里,处处能够感受传统文化“双创”激荡出的新火花。
竹亭、连廊、石坊等地标性建筑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展陈布局里,一步一景,金漆木雕、手拉朱泥壶、潮绣、功夫茶等非遗项目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文博会是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平台,经由文博会的催化效应,很多传统文化、非遗项目得以“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热”起来。
本届文博会大胆突破传统展览模式,全力打造“可触、可玩、可交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依托平台,“数字赋能文化”打造非遗可触摸,以“非遗技法活化+潮玩IP创新”双引擎,解码传统文化“双创”的破圈密码,践行“文化出海”战略,让千年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构筑中国非遗艺术的全球范式。
密码一:跨界融合
非遗展区,本届文博会的清凉一隅,深圳罗湖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联合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功夫茶艺,通过林启中、詹冬业、陈永明、龙素芳、林晓虹、尚正六位资深功夫茶人之手,经由21道传统技艺,传递茶中真味及禅意。展区负责人黄建辉表示,竹木家具和潮州功夫茶复刻宋代文人雅集之场景,让我们穿越千年去感受中国人“回归自然 崇尚雅致”的生活方式,通过器物及工艺,将背后的文化内涵、生活趣味经由人们的点滴体验,付诸精神,经久流传。
起炭、煮水,烹茶。90后茶人尚正备好了一份上个世纪90年代的铁观音。与之相配套的是手工草木灰茶器。这位新一代茶人对潮州功夫茶技艺的传承,颇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说:“场景、技艺、工艺,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实现,但一杯茶汤从水、器、茶间流转,背后的用心、经验及温度,非人力所不能及,且需多年磨炼心性,方可成就一二。”
密码二:非遗活化
根植传统文化,才能永葆文化活力。而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则是文化生命力永续的根本。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担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任,用新潮、科技的“玩法”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展馆中,福田文旅 • 深圳市工美文化创意研究院非遗文创财神主题展,在文博会现场受到追捧。“物物金”作为新锐非遗金属潮玩品牌,秉承着“让千年非遗技艺焕发新生”的愿景,通过“古艺+潮玩”的时空碰撞,打造兼具收藏价值与潮流张力的东方金属艺术品。始终践行“非遗活化”的使命重塑传统技艺,让鎏金文物在潮玩形态中重生,构筑中国非遗金属艺术的黄金时代。而通过AI互动系统,观众可以近距离触摸到非遗,为非遗传承开辟数字化新路径。
持续21年参与文博会的非遗苏绣,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东方美。此次,苏绣“偶郁”成衣间首次出现在文博会现场。“以丝线为墨,书写新中式美学篇章”——展区负责人秋月表示,品牌将千年苏绣的40余种经典织法凝结于服饰之中,打造年轻人更喜爱的图案、造型;更具创新性的是,品牌联合咖啡品牌打造生活空间,并借助短视频展现针尖悦动的生命力,成为人人可参与的生活美学。“未来,苏绣还将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孵化青年绣娘IP,解构苏绣符号,让东方神韵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生。”秋月说。
密码三:古为今用
看见过去,才能看清楚未来。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推进前无古人的事业,尤须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古为今用,展现精神魅力。文化传承要把根扎进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知道疍家人,却未必了解“疍家鱼贴年画”。此次,深圳盐田区级非遗“疍家鱼贴”第三代传承人毛永在现场做起了鱼贴画老师。毛永告诉记者,“疍家鱼贴年画”源自宋代,是汉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象征,早期主要用于船只上祈福平安。明清时期,随着粤东盐业的繁盛,这项技艺经由贸易传入盐田,与当地疍家雕版工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年画艺术。此次,毛永将自己独创的“硅胶鱼模型+三原色上色法”带到了现场,市民只需要在硅胶鱼模型上涂上颜料,再将纸压在模型上,即可体验自己即兴创作的乐趣——当颜料透过纸显现时,“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鱼便跃然纸上”。
“时代在变化,现代人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就必须古为今用,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文博会不仅是展示非遗与工艺美术的璀璨舞台,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前沿实践场。期望借助文博会这一广阔平台,让千年技艺走出‘深闺’,成为当代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鲜活文化符号。”毛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