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郑梦婷)2025年“五一”假期,河北文旅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2.2%。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河北吃喝玩乐服务消费规模同比增速达36%,住宿类消费增长57%,旅游景点类消费增长25%。
暖心服务升级,拉满游客情绪价值
“刚下高铁就收到文旅志愿者送的小甜水,邯郸人的热情让我们感觉像回家!”一位外地游客的感慨,折射出河北文旅服务的温度。
在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赵国公主”的身影。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孟维仑 摄
“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读懂邯郸的千年文脉。”邯郸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表示,“五一”期间,邯郸组织1万名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化身“文化使者”,身着红色战国袍在景区、车站提供指引服务,游客穿战国袍即可免16家景区首道门票。
承德志愿者在为游客解答问题。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洋 摄
承德以《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为核心,打造1.4公里沉浸式主题街区,并开放800个免费停车位。承德市双桥区旅游和文化局副局长叶硕介绍,“这个假期,我们在景区周边设立了7处旅游志愿服务点,共招募志愿者700余人,节前围绕服务标准、宣传引导、安全提示等进行了专题培训,制作发放了旅游服务明白卡,还为游客们提供免费的冷热水、干湿纸巾、应急药品等。”
游客在位于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打卡。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武海笑 摄
拼感情、讲服务,“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真心实意“宠客”,从游前攻略推荐、线上预约购票到游中智慧导航、客服实时解答再到离园停车助手等,戏剧幻城的人性化服务始终陪伴游客。“剧场演出从原来每天30场增加到150余场,全力满足游客的打卡观剧需求。”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总经理胡锋介绍,今年“五一”假期,戏剧幻城门票预订量较2024年增长50%,京津冀游客占比超六成,且大多是购买两日票的过夜游客。
从志愿者化身“文化使者”到景区推出的暖心服务,河北各地以“花式宠客”刷新旅游服务标准,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从口号变为行动。
文博热潮持续升温,文化传承焕发新生
这个假期,河北文博场馆成为游客“深度游”的首选地。河北博物院门前,游客清晨便排起长队,“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等常设展览与“‘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等临展联动,让观众在历史长河中流连忘返。
预约公众自觉排好了长队,参观河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供图
秦皇岛市博物馆推出的“阅剪古今纸读山海——秦皇岛文化遗产主题创意剪纸展”以非遗技艺展现山海风情。邯郸市博物馆推出的“雅韵·流觞——宋金磁州窑系佳器专题展”“熊猫的世界——数字化沉浸式熊猫科普展”等吸引亲子家庭。保定自然博物馆也推出多项教育活动,如“宝藏奇缘——寻宝小分队”“探秘中华恐龙”等,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增长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文博展览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通过数字化、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姚飞表示,河北正探索“文化+科技”“教育+旅游”新模式,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带动消费的新引擎。避暑山庄文创雪糕、磁州窑衍生品等“文化IP”产品热销,印证了文化赋能消费的巨大潜力。
反向旅游兴起,县域经济绽放新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许多游客为避开人潮,开启反向旅游。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中小城市、县域、乡村旅游热度攀升,成为不少人外出游玩的新选择。
邢台柏乡县汉牡丹园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围绕“汉牡丹”IP打造的“赏花+衍生品+美食”产业链,让游客带走鲜花、品尝牡丹宴,实现从“赏花经济”到“产业融合”的跨越。
沧州市第二届火锅鸡文化节在南川老街开幕。通讯员 傅新春 摄
沧州则以“火锅鸡文化节”撬动味蕾经济,5月1日至3日,南川老街夜市人声鼎沸,麻辣鲜香的火锅鸡搭配甜醋蒜泥,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沧州味道”。除了火锅鸡文化节,这个“五一”假期,沧州共推出138场文旅活动,好吃又好玩。无人机矩阵、乡村赏春游、畅游大运河、湿地观鸟行,让大家尽情享受“双世界遗产”之城的魅力。
保定西大街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梦妍 李全 摄
保定创新“旅游+美食”,从冰柿、驴肉火烧、牛肉罩饼、“素颜”鱼香肉丝等本地特色小吃出发,设计推出保定古城Citywalk美食文化路线,让游客“用舌尖丈量历史”。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保定在“五一”期间将党政机关停车场与市民共享,将停车点位信息全部上线地图导航,实现“一键直达”的智慧化服务。县域旅游正通过“特色IP+暖心服务”突破同质化竞争,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从数据增长到服务升级,从文博破圈到县域崛起,2025年河北“五一”文旅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当“宠客”成为共识,当文化赋能消费,当县域经济借势起飞,河北文旅正以“流量与留量并重、传承与创新共融”的姿态,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