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2025年黔湘桂三省区“村歌”大赛比赛正如火如荼进行,来自三省区的10支“村歌”代表队纷纷以歌为媒,在此共谱团结奋进的时代旋律。
"布谷声声催春早,梯田层层染新绿……"
当肇兴村布谷催春侗歌队的歌声如清泉般漫过观众心头,这支由民宿老板、餐馆掌柜、刺绣大婶等组成的歌队以一曲《布谷催春》赢得了满堂喝彩。
“好听!太好听了!”此前通过电视和网络聆听侗族大歌的四川游客田海燕现场聆听后,顿时兴奋得手舞足蹈,啧啧称赞,“天籁之音果然名不虚传!”
现场,当贵州侗寨汉子们的侗族琵琶与歌声交织古老韵律,当湖南侗家姑娘的银饰在灯光下叮当作响,当广西侗歌队姑娘们的百褶裙随舞步翻飞,当“村歌”乐队等嘉宾惊喜登台献唱……欢呼声、鼓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据了解,本届比赛,每期有10支“村歌”参赛队伍同台竞技,展示歌喉;根据评委现场打分,获得前3名的歌队将晋级下一轮的比拼。
"没想到这里这么热闹!"一旁,湖南邵阳游客李晓旭一边跟着侗迪节奏摇摆,一边用手机镜头记录下了这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
这场兼具文化传承与全民狂欢的赛事背后,是黎平县多年来的精耕细作。
自侗族大歌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黎平县精心谋划,培育打造“村歌”品牌,通过出台《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理办法》等地方性保护法规,组织本土学者深入收集、整理、研究侗族大歌相关文化资料,相继出版《侗族大歌》《黎域侗族大歌》《侗族大歌集成》等丛书,扎实推进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同时,组建黎平县万人侗族大歌合唱团,在肇兴、纪堂等侗族村寨新建侗族大歌传习所,创建38个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和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性示范基地;在岩洞、肇兴等20余所中小学校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并将侗族大歌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大对外文化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活态传承侗族大歌,擦亮黎平“村歌”品牌。
从2024年国际民歌合唱节迎来30多个世界各地合唱团与侗族大歌同台,到"村歌"相关话题全网话题量突破20亿,黎平正成为世界聆听中国乡村的窗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村歌大赛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据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介绍,2024年,“村歌” 品牌带动肇兴景区旅游收入增长75.7%,当地村民通过民宿、手工艺、农产品销售实现人均增收1.2万余元。
深夜,随着比赛接近尾声,侗寨里的烟火气息却是愈发浓郁。
风雨桥头,62岁的陆阿婆守着竹编摊位,手指翻飞间向游客演示如何用竹子编织篮子;长桌宴上,腌肉、酸汤鱼的蒸汽与游客的赞叹声一同升腾;村集市里,侗家腊肉、茶油、香禾糯在抖音直播镜头前竞相亮相;鼓楼之下,游客围篝火而坐,聚精会神地聆听“行歌坐夜” 的古老习俗……
此刻,民族文化传承与团结奋进、乡村振兴的故事,正通过“村歌”的翅膀,飞向更辽阔的天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