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考在即,学生如何调整心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4:36:00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煜)“最近总忍不住反复设想考场突发状况,担心自己算错数、写错字......”高三学生小天(化名)坦言,随着高考临近,脑海中时常浮现“考砸了怎么办”的担忧。
  事实上,像小天这样陷入考前焦虑的考生并非个例,如何在最后冲刺阶段做好心理调适,成为不少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

  考生调适指南:积极应对焦虑,科学备考冲刺

  5月21日,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心理教师马铃芝针对考生常见心理问题展开解读。“考前出现紧张、焦虑完全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这恰恰说明考生对高考的重视,以及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马铃芝说,适度焦虑能提升大脑兴奋性,帮助考生维持高效的学习状态,但过度焦虑则可能引发注意力分散、记忆提取障碍等问题。

  针对考生如何调整心态,马铃芝提出系统性建议。考生要建立“高考是人生重要节点而非唯一出路”的理性认知,避免将考试结果与个人价值过度绑定。可以每天睡前进行“成功日记”记录,哪怕是“今日按时完成数学套卷”“英语作文模板记忆效率提升”等小事,都能转化为心理赋能的“积极锚点”。同时,要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通过课间操、晚间散步等15分钟轻运动释放压力,大脑如同肌肉,需要充足休整才能保持最佳运转状态,考前一周还应逐步调整作息,与高考考试时间同步生物钟。此外,推荐“5-4-3-2-1”放松法,即通过识别5种颜色、聆听4种声音、触摸3种质感、嗅闻2种气味、品尝1种味道,快速将注意力拉回当下,缓解焦虑引发的解离感,也可通过与信任的师长谈心、听白噪音等方式释放压力。

  家长助力攻略:营造稳定氛围,做好坚实后盾

  针对家长群体,马铃芝提醒“家庭情绪氛围的重要性”,家长的过度关切或刻意回避考试话题,都可能传递焦虑信号。

  马铃芝建议家长保持情绪稳定,通过正念冥想、适度运动等方式管理自身压力,避免将“考取名校”等期待转化为隐性心理负担;保持日常节奏,饮食遵循“三不原则”——不刻意进补、不突然改变饮食习惯、不强制考生增加营养,维持熟悉的生活秩序更利于考生心理稳定;保持支持性陪伴,用“需要妈妈陪你聊聊吗”替代“你肯定能考上”的绝对化鼓励,以“我看到你今天复习到很晚,辛苦了”的共情式沟通建立安全感。

  “请记住,每个考生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撑的家庭,而学校心理教师永远是考生的‘情绪树洞’。”马铃芝说,考前出现短期焦虑无需过度担忧,及时求助专业力量本身就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