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年办件量超30万,江苏“一件事”改革为大件运输扫清障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8:03:00    

标准化地铁车厢、巨型工程装备、百余米长风电叶片……这些“巨无霸”产品的顺畅运输,是江苏制造“造得好、运得出”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全省大件运输审批量呈几何级暴增,2018年仅0.2万件,2024年飙升至31.2万件。

过去,办理大件运输许可耗时费力。一场由省交通运输厅主导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正通过智能化手段,将“多头跑”“人工审”的堵点,转变为 “数据跑”“系统批”的坦途,为全省制造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审批“秒办”,智能系统全国首创

7月5日晚7时,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间,一列刚下生产线的地铁车厢在巨型液压平板车上精准落位。承运企业南京金浦利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员工金健在手机上轻点确认, 电子运输许可证跃然屏上,全程耗时仅需数十秒。车队即刻启程,驶向苏州。

“以往办理大件运输许可,需要提交18份材料,等待多个工作日;如今线上提交申请,1分钟内即可领证,过程十分‘丝滑’。”南京金浦利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家本表示,地铁车厢因车体超高、超长、超重,运输及装卸过程挑战较大。审批效率的大幅提升,为企业压缩物流成本周期、降低成本的同时,破解运输时效瓶颈,为轨道交通装备快速交付提供关键支撑。

大件运输属于典型的“超限运输”,因此大件货物从设备制造基地运送到目的地,就需要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为进一步推动高效办成大件运输“一件事”改革提质增效,6月1日,全国首创的大件运输审批全流程智能化模块,在江苏一体化政务平台大件许可审批系统上线。该模块具备“智能选线”“智能审批”等功能,可实现每年超10万件省内大件运输许可100%智能审批,其中90%以上1分钟内“快批”,需现场核查的,办结用时由3.28个工作日缩短至约1.6个工作日。

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道路局马梅介绍,以往需要由承运企业现场勘验路线后提出申请路线;智能选线开发后,申请人在申请时,只要输入起讫点,系统智能推荐出几条线路供申请人选择,申请人确认即可。智能推荐的路线都完成了安全评价,在审批时系统会自动快速完成路线审查等审批环节,不需要现场核查的件1分钟内完成许可、发证,实现即刻发证的“秒办”效率。需要现场核查的申请后,核查完毕即可发证。

改革成效不仅体现在流程的“数字蝶变”中,更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中车南京浦镇车辆厂年发货高铁、地铁车厢约1000件,约300件是省内件,现在省内件实现智能审批,许可时间从2—3个工作日缩至1—1.5个工作日,年节约费用超500万元;徐工集团每年5000余件工程机械经公路运输,约2000件发往省内,由于绝大多数是二类件不需要现场核查,智能审批让许可发证从2个工作日直达“即刻办结”,年省仓储费近千万元。

审批模式还打破线下核查耗时、非工作日停办的时间壁垒,“天天可办”实现审批服务从“工作日专属”迈向“全时段在线”。截至8月20日,非工作日办结8726件,占省内办结件的17.1%。

核查“零等待”,企业“信用+”破题

传统大件审批模式中,现场核查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企业常面临流程冗长、现场核查等待周期长等问题,不仅增加运营成本,还可能因审批延迟影响运输时效。

我省针对大件运输许可难点,创新实施“信用+远程核查”机制,信用良好的企业可自行测量车货尺寸并在线提交。同时建立联络员制度提供“一对一”服务,联络员提前对接企业,按标准通过实时视频进行远程核查,实现“核查零等待”。2024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远程核查3800余次。

“零等待,高效率!”扬州市腾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善刚用6个字概括真实体验。“以往运输3辆Ⅲ类大件烘干机,传统核查需等待4—5天,仅押车费每天每车就需1000元。若未能按时送达港口,单日泊位费违约损失高达2万—5万美元,加之海轮舱位需提前预订,延误将导致巨额损失,因此必须预留一周走程序。”张善刚激动地告诉记者,上个月,公司进入“信用+远程核查”名单,实现每批次运输成本至少降低30%。

此外,针对路线、装载方式及物品尺寸、重量固定的申请,我省创新实施“信用+承诺+批量”审批模式,与信用良好的大件生产企业签署真实申报、合规承诺书,提供对接路线、车型、装载方式等预受理服务,缩短正式办理时间的同时,降低退件风险。该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上半年累计办理批量许可7300余件。

“信用+”虽为企业服务按下“加速键”,但通过高速收费站正式上路还要花上一些时间。“上路跑大件,最怕过收费站:得核对相关证件、量尺寸称重、查护送车及护送方案并上传数据,任一环节卡顿都会影响运输进度。尤其在收费站车流量高峰时段或大件车辆集中通行时,排队等候半小时是常态。”货车司机张建刚坦言。

交通部门跨部门靠前服务,推动问题解决。常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四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邹洋介绍,在“信用批”基础上,地方审批部门和高速审批部门建立联合工作群,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企业提前在群内上传大件运输相关核验资料,车辆行驶到收费站,工作人员核对通行证和车牌信息,确认无误后即刻放行,效率提升超70%。7月6日,一辆运输变压器(车货总重188吨)的大件车辆,通过S39江宜高速武进收费站大件绿色通道,全程用时不超1分钟。

宁“拆路”保畅行,定制服务护航

货物超大超重,常导致通行受限、桥梁承压。扬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徐全兵至今难忘去年首次护送风电叶片的经历——从申请许可、改造道口到叶片抵港,全程仅用15天。

作为扬州大型国产风电叶片主要生产商之一,远景能源(扬州)有限公司急需将一批长102米、宽4.8米、高4.9米的叶片运送扬州港。然而,受356省道、437省道交叉道口的红绿灯设置和公路护栏间距等限制,风电叶片难以顺利通过,企业面临无法按期装船的困境,遂向执法部门紧急求援。

“定制化服务,护航大件运输车辆‘上得去、下得来’。”徐全兵说,“大队通过拆除交叉口东西两侧各20米中分带护栏,调整增设10米一柱双挂组合式护栏;将356省道东西方向红绿灯后移10米,并在道口新增单柱式信号灯1组。”徐全兵介绍,运输过程中,执法车辆全程以时速20公里匀速前后护航,并在各交叉道口实时指挥疏导交通,最终成功保障这批风电叶片按时交付。

从“寸步难行”到“畅行无阻”,背后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硬核升级。

从第一片风叶集港到出运破千片,从刷新长江流域港口最长风电叶片吊装纪录到实现多港区协同作业突破,短短4年,扬州从风电“小白”成长为行业“全能选手”。

“港口基础设施是加快大件出海的关键。”扬州港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刘曦表示,当地以建设“风电设备综合出口基地”作为港产城联动融合、产业集聚的重要突破口,构建产业链、物流链、供应链“三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同时,打造长江中下游段风电装卸专业港,为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务,确保大件物流全程无忧。1—6月,大件作业量180多万方,港内中转车次1200余次,高速公路转运车次500余次,同比均大幅增长60%,持续领跑长江沿线港口。

眼下,“十五射六纵十横多联”高速公路网正加速成型,显著提升大件运输承载能力。“在江苏,大件造得出来也运得出去。”省交通运输厅行政审批处处长朱晓霞分析,从行驶路线看,我省大件运输呈现南北纵贯为主东西延绵为辅、高速公路通行为主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通行为辅的特点。2024年完成10个超宽车道改造,2025年计划再新增改造10个,确保每个设区市至少拥有一条5米以上高速公路收费站超宽车道,南京、无锡等7个需求较大的市不少于2条。

大件运输,一端连着大型设备的生产制造,一端牵着各类重大工程的稳步建设,是扩投资、促项目、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力量。省交通运输厅将协同相关部门,优化高效办成大件运输“一件事”系统功能,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推动我省大件运输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大件运输“最后一公里”;加强省域之间审批合作,建立完善跨省沟通合作机制,推动联动审批提速;推动长三角交通信用互认对接、大件运输全链条治理,助力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田墨池

相关文章